公司动态
节能减排 我国走农药制剂加工之路将大有可为
随着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退市,我国农药产品及剂型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目前,乳油产品的开发已逐步萎缩,新的剂型正朝着水基化、粒状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转变时期,我国农药剂型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未来制剂市场又将怎样?记者近日采访了安徽省国家农药剂型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戴权。
记者: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药剂型加工及专用助剂发展研讨会上,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农药制剂多年来一直发展不平衡,提高加工水平已成当务之急,请介绍一下我国农药制剂发展现状。
戴权:随着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农药产品在我国禁止生产,绿色农药及其制剂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量施用乳油、可湿性粉剂,但目前正在逐步萎缩。以制剂为例,虽然目前我国乳油、可湿性粉剂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减少趋势是显而易见的,2000年前后比例在70%以上,而目前已降到55%左右。
就我国农药剂型发展阶段看,2000年是重要的分水岭。2000年前,农药产品老化,高毒、高污染产品充斥整个市场,而此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新剂型不断涌现,新剂型所占比例已由过去的10%上升到20%左右。同时,一批专业从事新剂型加工的企业应运而生,这是十分可喜的。
随着五种高毒农药退市,我国农药产品及剂型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替代产品及其加工技术得到推崇,尤其是向外向型发展,加速了我国农药剂型加工技术的进步。单从剂型开发角度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就已开始研发水性化剂型,但由于有机磷农药的大量施用及市场对这类新产品认识的严重不足,使得水性化技术研究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而近年来随着产品多元化进程加快,此类新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几乎全国所有农药企业都在积极开发引进新剂型的生产加工技术。
记者:目前我国农药制剂正处在新老交替阶段。那么,其加工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戴权:虽然新剂型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加工技术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剂型研制、加工技术方面,我们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概括讲,有两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农药助剂研发存在明显缺憾,无法形成可与国外产品相抗衡的真正品牌。发达国家有专门从事农药助剂研发的科研机构,并针对各种农药的特性,专门设计助剂分子结构。但我国这样的专业研发部门极少,如水分散粒剂的研发,所采用助剂绝大部分来自国外。这是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软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残酷现实。其次是加工技术不规范,水平参差不齐,加工出来的产品技术指标相差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充分,有一定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是我国从事剂型加工研发的人才中真正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多,而且人员结构庞杂,很多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而临时组建的。随着我国农药产品大踏步迈出国门,没有规范的、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及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来保障,将十分不利于我国农药未来发展。
记者:我国农药制剂未来市场将会怎样?你怎么看农药剂型加工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戴权:尽管目前面临不少问题,但国内农药制剂未来市场空间是十分广阔的。首先,国内农药市场的发展对农药制剂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强劲。高毒农药退市,需要大批高效、环保型农药新制剂加以补充,绿色剂型将得到较大的发展。就目前农药产品结构而言,无论对新剂型还是其加工技术的需求都十分巨大。其次,国外市场对中国农药制剂需求将不断加大。在三五年前,国外市场仅对我国原药感兴趣,而对我国制剂加工水平则不太放心,因而多采用从我国购买原药并加工成制剂,再部分反销到我国市场的策略。随着这几年国内制剂加工水平提高,技术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国外客商已开始认同我国制剂加工水平,转为采取从我国订购制剂的策略。这对中国农药制剂加工来说,无疑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农药加工各项配套技术的进步,制剂加工的国产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强,中国成为世界农药制剂出口大国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未来发展,我认为,发展农药剂型加工符合国情,国家应大力支持。我国发展农药加工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仅有丰富的、高品质原药保证,而且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比拟的。另外,因为剂型加工本身属于物理加工过程,没有严重的“三废”问题,因此对环境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而且,环保剂型本身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它能有效减轻农药施用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所以,从节能减排意义上讲,我国走农药制剂加工之路将大有可为。